《非常创客》李方平:让听不见的人听见,看不见的人看见

2019.01.17

30多年前,他是响当当的“柳市八大王”之一的“合同大王”。30多年后,他年过五十再创业,研发国产人工耳蜗,打破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他一直走在创业的潮头,几经周折为何选择人工耳蜗领域再创业?又如何冲破重重困难撬动国内6000亿的耳聋市场?1月12日20:30,《非常创客》播出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方平专集。



在诺尔康公司的展厅,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听力师正在仔细学习关于人工耳蜗的技术应用。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者静静地站在他们身后,还时不时上前耐心讲解,他就是李方平。在人工耳蜗的构造中,通道和电极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声音的传输速度,人工耳蜗芯片只有一元人民币硬币大小,电极接触面大了,传输通道就会少。李方平介绍,诺尔康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在保证电极数量的同时做到了最多通道数量,这是连进口耳蜗也无法企及的。人工耳蜗长期植入人体,对产品原材料和密封性的要求极高,李方平说,技术创新的难度几乎等同于航空航天研究。多年来,全球人工耳蜗产品被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的三家公司垄断,产品均价在25万元左右,植入后每年的更新维修费用约5000元。中国多数普通家庭难以承受这一价格,每年接受手术植入的病人仅数千名。

李方平:“国外的价格比我们高了四倍,国外三家公司的老板跟我谈过几次,他们就想收购我这家公司。我如果只是为了赚钱,现在干脆不做了,所以我不同意被收购,因为中国人需要,国外价格这么贵,太多人买不起。”




李方平说,诺尔康在美国设有研发中心,依托于美国加州大学和美国House耳研所最杰出的美国华人神经电子领域科学家技术,目前诺尔康已研发了二代植入体芯片,对听神经反应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倍,并具有智能型植入体环境安全反馈功能,在国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浙江省医疗系统给了诺尔康人工耳蜗这个新的国产品牌很大的支持。2015年1月,浙江省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截至2018年9月30日,全省共完成医保手术270例。对患者而言,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李方平:“让病人、患者买得起、用得起,这是我们的初衷。目前全中国听力有障碍的达到2800万人,其中重度聋患者有500万人。这个市场是巨大的,我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家投入到这个行业,一起来做这份事业。”



李方平曾是曾是响当当的“柳市八大王”之一的“合同大王”,之后他也做过房地产生意。2005年,50岁的李方平在加拿大得知,有一批中国科学家在寻找人工耳蜗的投资者。李方平用实际行动说服了他们,投入到这个行业。然而研发过程异常艰辛,由于缺乏经验,诺尔康最初用3000万元资金让产品在3年之内上市的计划没能实现。5年时间,公司相继投入1.9多亿元、连续亏损,再难的关头,李方平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李方平:“技术难度非常高,对我来说,再难也要把它做到底,我肯定把它做到最好。”

美国HOUSE耳科研究院教授付前杰:“确实他这是诚心所致,他真的是花很多精力去做,把所有的都押进去,希望把这个事业做好。这要有魄力,要有决心,要有毅力才能办到。”


2011年8月,诺尔康拿到了国家药监局的人工耳蜗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证书,打破了国外三家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7年过去了,诺尔康仍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此项证书的公司。在诺尔康的展厅内,企业专利证书挂了半面墙,146项国际国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专利之外,李方平还先后获得2015年度风云浙商称号,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李方平坚持减免中间环节,打破利益链条,直接把耳蜗交到患者手里,为患者节省了大量费用。与此同时,他的研发之路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让更多“让看不见的人看见”。

李方平:“让盲人见到光明,我们已经研发成功了这项技术,动物试验成果我们已经拿到了,明年开始做人体实验,这个项目是跟温州医学院合作的。”

翻看四十年前的老照片,当年签合同的印章、亲手开出的发票让李方平颇有感触,从现在的科技创业,回想过去的为生计奔波,在李方平看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但是不变的是早已刻在温州人骨子里的创业热情。

李方平:“因为改革开放,我50多岁还可以去创业、去创新,这个创新是为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做一些自己的贡献。我要感谢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有可能我是不是能够活到今天都不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莫丽静
Lisa.Mo

管理合伙人
Managing Partner

莫丽静女士担任德同资本运营合伙人。她于2008年加入德同资本,之前曾任瑞士制表企业中国区负责人。在出国深造MBA之前她曾任香港上市公司董事长执行助理。
莫丽静女士拥有法国10大商学院之一-马赛高商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的高分子材料工程学士学位。